中新网上海新闻3月19日电(樊中华)随着人类空间探索技术的不断进步,深不可测的海底正在逐步揭开神秘面纱,如何让丰富的海底“宝藏”助力人类缓解共同危机,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在2023全球“未来产业之星”大赛复赛环节中,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上海分部副主任杜新光在接受记者专访时表示,对深海矿藏的认识与开发通常分为勘探、环境评价与开采三个步骤。中国是世界上拥有海底矿区数量最多、矿种最全的国家,当前正处于从勘探向开采转变阶段。因此,基于“绿色、经济、可靠及安全”原则的深海矿产资源开采关键技术的研发与突破,将为实现海底矿产资源商业化开采目标奠定了基础。
深海多金属硫化物采矿车原理样机试验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供图
杜新光介绍,当前,最具有商业化开采前景的深海矿产有三种:一种是深海多金属结核,分布在深度为4000-6000米的洋盆,二是深海多金属硫化物,分布在洋中脊和弧后盆地地带,三是深海富钴结壳,最大厚度20厘米,分布在海山、中脊和海台的斜坡和顶部表面的基岩上。
在深海采矿,设备研发制造的难度何在?
杜新光指出,一是水下采矿设备是重载型装备,通常是200-300吨的超大体量,而水面支持系统也要8-10万吨的排水量。而是作为未知的空间,人类对深海的了解远远不够支持大规模、工业化的水下采矿作业,“矿石开采需要水面与水下设备同时进行跨几千米水域的大范围水平移动,而在黑暗的海底,通常靠声波定位、设备作业时噪声又极大,种种因素加起来,对海底设备的定位精度和可靠性控制是极难的。”
目前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的深海多金属硫化物矿产资源开采技术在诸多方面取得了突破,如提出了深海多金属硫化开采总体解决方案,参与开发了针对我国多金属硫化物矿区的深海采矿船船型方案,提出了我国多金属硫化物采矿作业装备总体技术方案及作业流程。
此外,在领域内首创了将载荷敏感技术、自适应姿态平衡技术应用于多金属硫化物采掘、走行原理样机研制。同时,研制了水下中继站,完成深海采矿联动试验1300米海试,以“零故障”完成了任务,填补国内空白。
深海多金属硫化物采矿车原理样机试验 中国船舶科学研究中心供图
杜新光也指出,当前,深海开采还面临着诸多国际“共同问题”,如深海采矿环境生态问题,以及相关的规章制度尚未出台,“不确定的规则、国际立法的缺失,以及世界各国在采矿区申请制度、担保国责任、惠益分享机制、缴费机制、环境保护、开发者义务等问题上的分歧。亟需密切的国际化交流,共同努力解决。”
在杜新光看来,此次面向全球的“未来产业之星”大赛提供了一个促进国际交流、融合的舞台,使各专业领域有机会参与更多国际议题的讨论。“我们抱着学习的心态参赛,展示团队研究成果的同时,也可与业内专家进行交流,与同行互鉴,”杜新光说,“此次大赛设有未来产业五大领域16个赛道,不同赛道之间的前沿技术都有可以‘跨界’互鉴之处,彼此了解可以激发更多的灵感,甚至诞生很多未来合作机遇。”
发展未来空间产业,加强在深海领域的探新求索,上海有何优势?
杜新光指出,一是上海作为国际化大城市,在多与国际接轨的未来空间领域探索上,有更多的国际化交流机会,能产生更大的声量;二是未来空间多涉及未来产业,属于高精尖领域,国内外很多有影响力的机构总部、研发中心位于上海,便于建立健全自立自强的创新链和自主可控的产业链;三是上海容易吸引知名高效、科研院所人员前来就业,专业技术的复合型人才聚集,容易出高水平的科技成果。
谈及如何完善产业及创新环境,引领未来空间产业健康发展,杜新光建议,在此领域,应有更多的激励政策鼓励企业加大投入,构建深海矿产资源开发重大技术装备体系;二是应加强打造创新平台和新型研发机构,培育“专精特尖”型科技公司;三是要利用好上海国际影响力的地域优势,谋划重大国际合作议题和合作计划,扩大朋友圈。(完)